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涼山民族地區在教育扶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隨著后扶貧時代的來臨,扶貧工作進入“以轉型性次生貧困為特點”的時期,貧困情況發生轉變,相對貧困人口將長期存在,脫貧人員也面臨返貧的危險。增強扶貧的可持續性、培育貧困群體內生動力、培養貧困人口的脫貧思維,將成為后扶貧時代的主題。
一、后扶貧時代職業教育扶貧理念的轉化
隨著決戰脫貧攻堅任務的推進,扶貧進入相對穩定時期,扶貧目標和對象發生變化。職業教育扶貧應更加注重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內生性力量、可持續發展。
(一)從保證就業轉變為更加注重人的發展
在脫貧攻堅時期,職業教育扶貧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識技能和勞動能力,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以參與到競爭中換取報酬,實現脫貧。但隨著全面決勝脫貧攻堅任務的推進,絕對貧困消失,貧困群體此時的價值追求提高,從保證溫飽轉向了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精神追求。因此,職業教育扶貧目標也隨之發生轉變,更加注重人的可持續發展?!叭说目沙掷m發展在于人的素質提升和人的持久發展能力”,職業教育扶貧轉向多樣化、個性化和“按菜點單”的模式發展。把貧困群體的需求放在首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增強其勞動技能,更需要注重實現個人價值。
(二)從實現短期效益到更加注重長效追蹤
教育扶貧通過專業化教育培訓,提高人的知識水平、個人素質以及思想認知,從而實現自我提高。職業教育雖然注重職業技能培育,但是同樣具有教育扶貧的特點,所以在職業教育扶貧規劃上,既要有短期目標,也要有長效規劃。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扶貧任務重、時間緊,資金不足,相對更加重視短期的扶貧效益——貧困戶有沒有參加培訓,能不能在短期內提高職業技能,能不能找到工作。這實際上是把教育扶貧作為提升就業率的一種附庸手段,沒有發揮教育扶貧的作用,即“擴充社會關系網絡和認同城市文明,能縮小物質貧困、消解能力貧困和消弭精神貧困”。職業教育不僅能夠賦予貧困群體職業技能,還具有“扶智”和扶志的功能。所以,在后扶貧時代,職業教育必須轉變之前的短期效益行為,建立長效追蹤機制,更加注重貧困群體能力素質的長期培育,注重其在培訓之后的個人發展情況,不僅關注其就業情況,更要關注其精神發展,提升其內在動能。
(三)從注重規模效益到更加重視脫貧質量
在脫貧攻堅時期,涼山地區通過協同推進、總體布局,重點投放、穩步推進等多重措施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截至目前,涼山地區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扶貧體系。在職業教育方面,針對貧困學生,實施“職業教育9+3”計劃;針對貧困農民,利用農民夜校。但是,隨著后扶貧時代的到來,個人對高水平的社會物質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對表達個人正當權利的愿望更加強烈,職業教育應該更加注重質量。職業教育扶貧培訓,從課程設置到師資力量配比,應該轉變傳統的以培訓機構為主導的模式,更加注重從學員的需求出發,提高課程質量,保證學員真正學到知識技能。
二、后扶貧時代涼山教育扶貧所面臨的問題
后扶貧時代,貧困情況轉變,職業教育扶貧理念呈現新的發展趨勢,涼山地區教育扶貧工作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如職業教育效果考核機制不合理、精準幫扶不足、不能滿足差異化需求、扶貧對象單一化、不能實現長效跟蹤回訪等。
(一)效果考核機制不能有效反映扶貧效果
地方扶貧機構為了完成扶貧任務,教育扶貧只看短期效果,僅提供短期幫扶,而不實施延續性的措施,導致返貧現象。扶貧考核不合理,僅從職業教育的人數和規模上核算,無法反映真正的扶貧效果。學員在接受職業教育扶貧培訓之后,不能夠與社會勞動市場相對接,出現學生一畢業就等于失業的情況。社會貧困人員在接受短期培訓之后,一無所獲,并不能夠有效地提高職業技能。雖然從考核數據上看,他們都接受了職業教育培訓,但是不能夠增強貧困者自身內在“造血”能力,無法真正達到脫貧的目的。
(二)精準幫扶過程不能滿足差異化需要
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扶貧培訓實施具有籠統性,這是由于民族聚居區人口基數大,地情復雜,個體貧困程度不一樣,幫扶的程度需要衡量,扶貧的資源分配也需要具體分析,給扶貧帶來了巨大難度。從職業教育的培訓課程設置和人員安排上來看,課程時間短且較為分散,培訓人員和貧困個體之間交流較少,采取大班教學,培訓人員不能具體到個體。職業培訓課程不能針對貧困個體的具體需求“對癥下藥”,沒有針對不同貧困家庭和貧困人群進行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導致職業培訓雖花費了一定的時間,結果貧困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三)扶貧主體的單一化不能進行長效跟蹤
現階段,涼山地區開展了全方位和多層次的扶貧工作,但是這一過程凸顯出扶貧主體單一問題。在職業教育扶貧過程中,政府這一主體并不能發揮全能作用,政府除了提供資金支持和項目引導外,專業性的扶貧培訓技能課程則需要職業學校、科研單位等主動參與并給予支持,才能夠推進職業教育扶貧工作的穩步前進。但是,由于社會力量參與度不夠,尚未形成扶貧主體的多元參與格局,使得扶貧效率低下,不僅會增加扶貧的難度,加重政府負擔,而且也使職業教育脫貧成效跟蹤工作難以為繼。政府不可能針對個體貧困戶做到技術跟蹤和支持,只有職業技術院校、科研單位以及社會企業協同共進,才有能力為個體培訓進行長久的技術支持追蹤。
三、后扶貧時代完善涼山教育扶貧的措施
面對后扶貧時代職業教育理念的變遷、扶貧機制不合理的問題,當前的重要任務是解決在職業教育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完善教育扶貧模式,提出針對性的方案與措施,促進涼山地區教育扶貧的效果。
(一)建構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扶貧主體系統
扶貧需要多方面參與,這就需要建構政府主導、多方面參與、權責明確的教育扶貧主體。首先,要堅持黨和政府主導作用,制定有效的規劃與措施,發揮并協調各方面作用。其次,需要社會企業高度參與,教育機構和企業等非政府的社會組織在扶貧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企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能夠解決一些政府解決不了的,或者沒有估計到的復雜問題,彌補短板。最后,高校也要參與地區教育扶貧工作。高校有著豐厚的人力資源,可以通過建立一校對一地、一人對一人的幫扶機制,為涼山職業教育扶貧提供幫助。
(二)制定職業教育扶貧規劃,完善考核機制
扶貧主體部門需要針對本地區教育扶貧的實際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長期有效的扶貧規劃和措施,保證扶貧效果。將考核機制與退出機制結合起來,通過退出機制衡量脫貧實施效果。在后扶貧時代,絕對貧困人口消除,貧困人口基數相對減少,為建立以個體為單位、以個人能力和脫貧內生動力為指標的扶貧規劃和考核機制、退出機制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為職業教育培訓提高資金傾斜
為提高職業教育扶貧水平和質量,促進職業教育課程專業化、培訓體系化、指導個體化、跟蹤長效化,為扶貧對象提供高質量的培訓服務,除了完善考核機制、擴大職業教育扶貧主體參與外,資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職業教育扶貧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聘請高素質、高能力的職業技術指導教師,才能使教育扶貧質量穩步提高。
四、結語
當前,貧困人口短期脫貧容易、長期穩定致富難度大,如何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鞏固脫貧成效,實現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但是隨著后扶貧時代的來臨,扶貧理念發生變化,職業教育扶貧工作將出現新問題,提出新的考驗。這需要扶貧工作因時而進,不斷創新,推進職業教育扶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盧黎歌,武星星.后扶貧時期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學理闡釋[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2):89-96.
[2]陳思.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J].黨史博采(上),2018(10):4-8+14.
[3]朱德全,吳慮,朱成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邏輯框架:基于農民工城鎮化的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76+190.
[4]封清云,郭炯,鄭曉俊.大數據支持的甘肅省教育精準扶貧科學決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12):21-26.
[5]習近平.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J].共產黨員,2020(12):4-9.
(作者單位 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rmediasuite.com/7/view-15389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