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離不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離不開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離不開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后半程的現實所需。完善“中國之制”和推進“中國之治”兩者互為因果、密不可分,充分理解和把握兩者關系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國家治理體系;“ 中國之制”; “中國之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和鞏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簡稱“中國之制”),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簡稱“中國之治”)現代化。同時,它還為新時代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提出了總目標和總要求。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是黨和國家著眼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眼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后半程、推進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的題中之義。
本文擬在闡述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原則的基礎上,分析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基本路徑。綜合而言,這一基本路徑可以闡述為:在推進“中國之治”中完善和發展“中國之制”,在完善“中國之制”中推進和提升“中國之治”,努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成為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整套成熟、完備、管用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一、 新時代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必然要求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推進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后半程的現實要求,也是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積極回應。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是社會主義建設歷程中符合時代要求、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事件,也是在吸收世界各國現代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中國自身國情的重要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還是逐步彰顯“中國之制”和“中國之治”優越性的過程,將影響現代世界治理體系變革,為解決當今全球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
?。ㄒ唬?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戰略。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和體制基礎,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制度保障。
鄧小平同志早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就講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薄多囆∑轿倪x》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頁。黨的十四大報告分析了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與建黨百年目標的內在關系:“在九十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苯瓭擅瘢骸都涌旄母镩_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1992年10月20日。隨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制度建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并將其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⑥《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形成、成熟和定型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94頁。。因此,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ǘ?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年8月25日。。國際局勢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明顯增強,政治、經濟、科技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斗爭將進一步加劇?;诖?,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有效應對國際新變局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需要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和偉大夢想,確保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為此,需要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這就意味著,在新的歷史關頭,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破除影響中國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繼續開拓發展新空間;意味著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風險挑戰,需要加快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⑥,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中國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創造有利條件。
?。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是關乎一個政權性質的根本問題。發展為了人民,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人新時代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前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斷,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代替了之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以前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3頁。,應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當前,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0年8月25日。,具有多方面發展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的制度和治理供給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以及各領域內部的制度運行績效和治理效能仍然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本身在發展程度、發展態勢上也存在不充分不穩固等問題。
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只要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充分激發廣大人民頑強不屈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我們就一定能夠使最廣大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不斷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歷史輝煌?!薄读暯皆谌珖箵粜鹿诜窝滓咔楸碚么髸系闹v話》,載《人民日報》,2020年9月9日。為了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克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深刻認識并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所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12頁。,需要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
二、 新時代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原則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這一根本原則,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后半程的最新要求。
?。ㄒ唬?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優勢,也是新時代完善和發展這一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原則。在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進程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將有助于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水平,“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⑥⑦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將有助于“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將有助于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進法治中國建設”⑦。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過程中,真正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人民群眾的內在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真正實現當家作主的決定性力量。其特殊重要性在于: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實質地決定著中國人民的人民性及其根本利益的內在演進方向;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際地擔負著組織和引導分散性、多樣性的人民群眾以各種民主參與的方式實現其根本利益訴求的領導作用。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包含著民本與民主兩個基本原則。所謂民本,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作為一種歷史范疇,民本思想整體性地滲透于中國的現實制度與民族性格之中,滋養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所謂民主,是分散性、多樣性的人民群眾基于各種具體的生存條件和主觀意愿通過各種組織形式對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有序參與。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歷史過程,是在既定國家制度的框架下以民主形式實現民本目標的過程。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過程也是既重視發揮法律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的過程。 遵循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就是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2年12月4日),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8889頁。。實現三者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有機聯合,是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原則和根本遵循。
?。ǘ?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因此,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應當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門學說,本身并不是某種“原則”。但在運用這一學說去指導社會主義實踐時,無產階級政黨或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擁有自己的植根于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立場、態度和行為準則,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中,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對應于四項基本原則,對應于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對應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根本制度。因此,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過程中,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本表現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并將這一根本制度貫徹到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具體制度之中,使之成為新時代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根本主線。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首要理論問題。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薄多囆∑轿倪x》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其基本表現在于著力解決生產力落后問題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就意味著,新時代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適應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制度體制和運行機制,以解決不發達問題即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實現社會公平公正分配的制度體制和政策體系,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即發展成果公平公正分配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前者是國家的發展問題,即如何讓經濟社會實現持續發展和普遍繁榮;后者是國家的治理問題,即如何通過公正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實現發展成果讓人民公平分享。因為,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的一個內在規律就是:在化解社會內在矛盾和沖突的基礎上降低制度的執行和治理成本,推進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的形成,繼而推進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與社會公共秩序的無縫對接。
?。ㄈ?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后半程的最新要求
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要求之一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后半程,完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還要體現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國內國際形勢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
其一,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推動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要求的重心變化。隨著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國家治理的重心也應當作出相應調整,即在推進發展的基礎上著重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這一階段,人民不僅擁有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這一時期衡量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有效程度和完備程度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在結構性問題得以解決后,是否能在社會各領域實現更為平衡、充分的發展,以滿足人民對“中國之制”和“中國之治”的新期待。
其二,數字時代推動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內容與形式的變革。隨著大數據、云計算、萬聯網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已經站在以數字化為標志的新一輪信息革命的門檻上。隨著數字技術逐漸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將引領社會生產消費和生活模式變革,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新主場,推動形成新的社會秩序。對現代化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而言,無論是用數字技術來規范和治理經濟和社會,還是將數字技術本身及其所帶來的新挑戰和新問題也納入制度和治理的范疇之中,都將引起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在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全方位變革。
其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深層次的變革。從國際大背景來看,當前國際秩序和世界體系正在進行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大國博弈和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程度明顯升高。這樣一個全球大變局必然推動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在國內國際兩個層面深層次的變革、調整和轉型。這就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爭取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外部條件,在推進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 在推進“中國之治”中完善和發展“中國之制”
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心之一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年2月17日。。完善“中國之制”的關鍵在于凸顯“中國之制”的“政治之維”和“治理之維”,圍繞制度的執行力和治理效力,在推進“中國之治”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之制”。
?。ㄒ唬?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政治基石
“政者,正也”(《論語·顏淵》);“制,裁也”(《說文解字·刀部》);“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左傳·桓公二年》)。
“政”與“制”兩者密不可分。所謂“政”,就是眾人或公眾之事;所謂“治”,就是治理或管理。在這一意義上,制度從制定、決定、執行到實施、監督的過程就是一個政治過程,是將眾人之事納入體現公共意志的制度約束的過程。 這就意味著,圍繞著制度的制定、執行和監督,國家必然形成一整套政治安排,以發揮制度的治理效能。任何一套制度體系都內在地設定了國家關于制度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等權力運作的一整套政治配置。此外,國家關于政治權力的配置結構是任何一套制度體系的政治基石。因此,只有具有完備的國家政治結構支撐的制度體系,才是擁有有效執行力和治理效能的制度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政治基石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包括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黨的領導制度視為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視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視為根本意識形態制度,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基石。
基于此,新時代完善“中國之制”的重心就是完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健全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制度體系,健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全面領導的各項制度安排,把黨的領導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各領域。同時,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在此基礎上,圍繞制度的制定、執行和監督,健全黨和國家的行政和監督體系,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
?。ǘ?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治理效能
“治國無法則亂”(《呂氏春秋·察今》);“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史記·酷吏列傳》)?!爸巍迸c“制”兩者不可分割。抽象的規則或法則是無法執行的,也沒有任何意義上的政治屬性和政治效用。因此,“制”或“法”與“律”或“令”始終相互關聯。從治理的角度出發,任何可執行的制度必然是具有治理效能的制度。在這一意義上,制度的制定、執行和監督,實際上就是通過制度約束、法律裁定或政策安排來解決社會矛盾或問題,推動社會公共秩序逐步由自治發展到共治的過程。
制度的合理性、正當性或有效性,只有放在具體的“政”和“治”的語境中,通過制度執行所達到的治理效果才能得到充分檢驗。因此,一項有效的制度必然能夠在其執行過程中達到最佳治理效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年2月17日。。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其中,改革紅利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性證明了中國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將迎來風險高發期和戰略機遇期,面臨更多挑戰和風險,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增加。同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建設的成效越來越依賴于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備程度以及國家治理能力或水平的高低。如果缺乏高層次高水平的國家治理,“中國之制”將無法發揮其有效性和優越性,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也將缺乏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新時代完善“中國之制”的核心是強化制度的執行力和監督力,在制度的執行和監督中把“中國之制”轉化成具有完備治理效能的制度體系。
?。ㄈ?在全面深化和重點突破中發展“中國之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項全方位多層次的結構體系?!爸袊啤钡陌l展,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方法論,尤其是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后半程,在深刻把握現實要求和改革規律的基礎上加強制度設計,在完善宏觀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中觀層面的制度設計與落實。
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涉及基層治理、地方治理、地區治理、國家治理、跨國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等多個層次,為這些層次的治理提供了相應的制度、體制和政策支撐。不同層次的治理所面臨的問題與矛盾的差異性導致了治理的重心與策略的不同以及治理所需的制度和體制支撐的因地而異。在構建國家在基層、地方和區域的制度體系和治理機制的過程中,為形成相互配合、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發揮“國家治理”的樞紐作用,進一步發揮“中國之制”“中國之治”的主軸作用,引領跨國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等多層次的治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發展,除了離不開以國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為代表的“四梁八柱”的確立,還離不開微觀層面具體制度的設計和完善。相關制度不能遺留空白、相互拆臺或疊床架屋,相關制度之間應是安排合理和運轉有效的統屬和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才能逐步發展為黨和國家管理各項社會事務的完備有效的治理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深化與重點突破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既要在制度的框架與構成上,又要在治理的領域與環節上,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系性和完整性。從制度和治理的雙重維度出發,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綱”和“目”,綱舉目張,實現各領域制度、體制和機制建設的統籌兼顧、系統推進與平衡發展。另一方面,基于當前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和所處的世界格局,在做好短期問題與長期戰略、矛盾化解與制度建構的銜接的基礎上,聚焦關鍵領域,選準著力點和突破口,重點推進適時的、事關全局的和可操作的改革舉措,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打開體制機制改革與制度體系建設的新局面。
?。ㄋ模?在深刻把握現代國家治理規律的基礎上完善“中國之制”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之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給出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國家形態的基本原則,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管理社會主義社會依然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在新時代,這些探索就體現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具體實踐之中?;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國家治理體系就需要遵循國家現代化的總體進程,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深刻把握古今中外國家治理的優良傳統,深化對國家治理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天下太平,萬物安寧?!保ā秴问洗呵铩ご髽贰罚┲卫淼闹髦贾痪褪撬茉旃焦纳鐣刃?,以化解或解決社會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矛盾、沖突和問題。在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兩難命題,即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唯有妥善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改革才能行穩致遠。改革的目的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于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但是,發展通常會帶來社會的分化和失衡,甚至是社會動蕩。社會治理則能夠使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實現社會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普遍繁榮。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內在地呼喚著治理的要求;同時,只有通過有效治理才能妥善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鑒于此,完善“中國之制”應當深刻把握現代國家治理規律,基于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關系的高度,從傳統的管控思維轉變為現代的治理思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中國之治”,為中國的持續發展、普遍繁榮、全面進步奠定堅實的制度和治理基礎。
四、 在完善“中國之制”中推進和提升“中國之治”
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心之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爸贫雀映墒旄佣ㄐ褪且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薄秷猿趾屯晟浦袊厣鐣髁x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載《人民日報》,2020年1月2日。國家的治理體系涉及國家治理主體的能力和水平、國家汲取各類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國家通過有效治理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以及國家運用權力和資源動員或調動社會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爸袊巍钡耐七M和提升,有賴于凸顯其“政治之維”和“制度之維”,夯實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基礎,在完善“中國之制”中推進和提升“中國之治”。
?。ㄒ唬?夯實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政治基礎
“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后漢書·張衡傳》);“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保ā渡袝ぶ芄佟罚??!罢迸c“治”相互關聯,無“政治”則無“治政”。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有著本質性關聯。雖然國家治理并不僅限于政治領域,也絕非僅在政治這一個領域能夠取得成功,但政治領域占據國家治理結構和治理過程的核心地位,具有支配全局的統領意義。因為,國家政治的體制類型決定了國家治理的主體力量,有什么樣的國家政治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國家治理主體。
“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保ā顿Y治通鑒·魏紀二》)治理既要有分工,也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又要有統合、有主心骨,也就是統治主體的單一性。治無制度不可,制度不一不可。因此,在治理結構和治理過程中居于核心和統領地位的政治力量或政治主體是不可或缺的。
在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結構和過程中,國家治理的主體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國家治理體系,就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黨領導人民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黨的領導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制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其主旨就是打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并將這一制度體系作為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基石。
所以,新時代推進“中國之治”的重心就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和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從政治建設和制度建設的高度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打造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真正主體。
?。ǘ?構建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
小智者治事,中智者治人,大智者治制。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落實為一整套行之有效、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實現治理結構和治理過程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換言之,就是通過各領域各環節制度的有力執行和有效實施,實現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化解,實現社會公共秩序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治、共治、法治、德治“四治一體”的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雖然有緊密聯系,但又不是一碼事”,“兩者相輔相成,單靠哪一個治理國家都不行”?!读暯皆谑〔考壷饕I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14年2月17日。因此,為將當代中國國家治理落實為一整套完備有效的制度體系,不僅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基礎領域以及軍事、祖國統一和外交等重要領域形成成熟完備、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還要針對國家治理的基本主體、針對黨和國家運行的根本領域圍繞治理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執行和監督等環節形成完備有效的運行機制。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針對黨和國家的基本運行形成的根本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形成的基本制度,在軍事、祖國統一、外交等領域形成的重要制度,則是黨和國家在這些根本領域、基礎領域和重要領域形成的制度化的治理體系。其中,根本制度對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其他一切制度具有統領作用,是立國之本;基本制度體現了根本制度的內在品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制度體系的基礎,體現了制度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重要制度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活力所在,體現了制度的變動性和時效性。
在新時代推進“中國之治”,不僅要針對治理的各領域,還要針對治理的各環節,尤其要針對黨和國家這一根本性的治理主體,形成一套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共同支撐的制度化運行機制,將國家治理納入體系化的制度建設之中。
?。ㄈ?整合資源,在加強治理主體的建設中推進“中國之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內外關于中國“舉國體制”的討論,肯定了這一體制在應變局、平風波、防疫情、戰洪水、抗地震、化危機等方面的卓越成績?!胺e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保ā痘茨献印ぶ餍g訓》)舉國體制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民主集中制,把充分民主和正確集中有機結合,做出及時、有效和正確的決策;二是國家具有強大的資源汲取、動員與整合能力,能夠迅速集中優勢力量,攻克主要目標;三是超越局部和短期利益之爭,為國家的全局和長遠利益謀篇布局、蓄勢積能。舉國體制體現的是中國集約與整合各種資源匯聚形成集中高效的國家制度的執行和治理效能。 在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中,居于主體地位的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這就對處于領導核心地位的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健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全面領導制度,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體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黨和國家的各方面;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落實為全面從嚴治黨制度體系;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黨治國理政的各領域全過程,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同時,現代國家治理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這既是現代公民的責任和使命,也是現代國家實現公共事務管理、形成公共秩序的基本前提。因此,推進“中國之治”,應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內在活力;應直面當前有效政治參與的制度供給不足、基層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不成熟等基本現實;應探索人民有序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通過完善制度保證人民在國家各層次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保ā抖Y記·中庸》)戰略規劃能力是衡量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切實增強黨和國家的戰略眼光和戰略規劃能力,增強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綜合考慮各種可能的挑戰、機遇和風險,將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智慧和力量。
?。ㄋ模?在健全國家應對非常狀態的運行機制中提升“中國之治”
一般而言,國家治理分為常態治理和非常態治理兩種類型。相應地,國家的制度體系也可以分為應對常態和非常態兩種狀況。非常態則是在緊急狀態下,可實施特定的制度和特殊的管制,以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這些特殊性的制度或管制在常態時期一般處于休眠狀態。
通常認為,常態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非常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基礎;但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非常態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則顯得尤為重要。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各個國家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都是一次嚴峻考驗。歐美等發達國家盡管都有關于緊急狀態的較為完備的法律、程序和制度設計,但是面對這次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卻露出了徒具其表的制度缺陷。非常態之所以是非常態,就是它超出了常態的制度運行狀態和治理機制,考驗的是國家能力,即國家在汲取資源、調動力量、動員社會以應對非?;驑O端狀態的能力和權限,因而與國家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能力或配置權限密切相關。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既有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勢,也有計劃體制所遺留的傳統優勢和強政府強國家的體制優勢。因此,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讓社會轉入準戰時或戰時狀態,以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事實上,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運行過程在本質上就是國家對其所擁有的治理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從而在管理公共事務中推進公共秩序的形成過程。在正常狀態下,社會資源更多由社會自發配置;在非常狀態下,社會資源則多以國家為核心進行配置,其關鍵就是國家汲取資源的能力、范圍和半徑的大小,以及國家所汲取的資源在經濟、社會運行中是否處于核心或樞紐地位。
對于當代中國而言,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主旨之一,就是在確保國家對國民經濟主導力和控制力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構建一個容納社會自發運行的各類資源相互聯動、相互契合的配置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合理、穩定、可持續、有效應對正常狀態和非常狀態的現代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
五、 結 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與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并列,作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眼于中國共產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了總目標。這表明,完善“中國之制”和推進“中國之治”兩者互為因果、互不可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需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在遵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成為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整套成熟、有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具體而言,新時代黨和國家在管理經濟方面的制度體系的超越和構建,其關鍵是在遵循現代經濟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的原則前提下創造性地重構政府—市場的關系:一方面,在擺脫傳統計劃體制束縛的同時繼承國家在計劃經濟時代所擁有的對經濟結構的深層配置能力;另一方面,在建立全方位市場體系的基礎上克服貧富分化以及經濟過剩、失衡和危機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循環和大均衡,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的普遍改善、財富的公平分配和社會的普遍繁榮。
新時代黨和國家在管理政治方面的制度體系的超越和構建,其關鍵是推進黨和國家基本制度在民主和法治建設中的鞏固、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核心要義是真正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以保障和支撐,從而形成一整套能夠徹底貫徹群眾路線、民主集中和依法治國等原則要求的成熟完備和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其關鍵是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基于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實踐等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增進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致力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制度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to realize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to cope with the momentous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o fulfill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Improving the “China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China Rul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adhering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 people’s ownership and the rule of law, embody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and meet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second half. Improving the “China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China Rule” are mutually causal and inseparabl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ir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to hold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he new era;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hina system”; “China rule”
曾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rmediasuite.com/4/view-15389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