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活躍于公眾視野,并以其便捷、高效的特點對投資者理財行為、傳統銀行業產生巨大影響?;趯Π不帐∈徍?、宿州市蕭縣、池州市東至縣三個地區居民互聯網理財情況的調研,分析當前居民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了解及使用情況、態度與看法,以及對未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期望與建議?;诜治?,得出互聯網理財產品宣傳力度較弱,居民參與度不高;互聯網理財平臺優勢顯著,但公開透明度和監管力度不足;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風險性較高的結論,并針對投資者、銀行及互聯網金融企業、政府三方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科技;互聯網理財;調研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4-0050-03
引言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理財方式推陳出新,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傳統的理財方式——互聯網理財。大數據技術的崛起,使得互聯網理財已逐漸成為主流。與此同時,龐氏騙局、P2P暴跌等案件的頻發也讓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的安全性感到擔憂。因此,本次調研項目即是以調查互聯網理財為主題。2018年全國GDP增長6.6%,安徽省GDP增長8.3%;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 228,安徽省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 640元。此次我們以安徽省為調查對象,上述數據說明,安徽省GDP增速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給這個時代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理財,就是運用相關金融工具對資產進行保值、增值。新型互聯網理財的發展給銀行理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傳統銀行業改變以往的模式,注入新活力,不斷完善自身業務。因此,有必要對互聯網理財背景下銀行面臨的問題和個人自身的差異對理財的影響進行研究?;诖?,結合本次調研互聯網時代個人理財情況,對未來個人理財和對傳統銀行業及互聯網金融企業提出相關建議。
一、居民理財調查情況
綜合安徽省人口、收入水平等因素,調查團隊選取了蕪湖市、宿州市蕭縣、池州市東至縣三個地區的居民進行互聯網時代個人理財情況調研。此次調查內容包括居民個人的基本情況、對理財產品的使用情況以及對未來理財產品的期望看法。在樣本的選取上,團隊運用分層抽樣,同時運用概率統計的相關知識進行問卷的發放,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87份,回收率97.83%。
被調查者中,男女性別比例為1∶1;年齡分布較為集中,偏向25歲及以下年輕人群,約占總受訪人數的41%,其次為26~35歲,約占總受訪人數的28%,年齡越大,所占比例越小;被調查者婚姻狀況占比最高的為已婚有子女,總占比為42%,未婚人士占總調查者的36.83%,其余選項共占總受訪人數的21.17%;受訪者的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達到66.84%,月收入5 000元以上的僅占總受訪人數的33.16%;本科、大專、高中人群分別占總受訪者的31%、23.83%、20.5%,初中及以下和碩士分別占總受訪者的22.17%、2.5%,大專及以上學歷總比重達到57.33%。
由上述數據可知,被調查者的性別及地區分布較為均勻,性別、學歷、收入涵蓋范圍廣,因此保證了樣本的可靠性和高質量。由于問卷所調查的問題是個人使用理財產品的情況,我們針對居民個人基本信息不同的人群進行調查,發現調查者較年輕,學歷較高,收入為中等水平,其樣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婚姻狀況也是影響理財方式或選擇理財產品的影響因素之一,結婚無子女和結婚有子女都會對理財方式的選擇有較大的影響。
二、調查數據分析
?。ㄒ唬┚用駥碡敭a品的了解及使用
在調查居民金融資產投資種類問題中,有65.67%的人選擇將資金投放在銀行儲蓄,50%居民選擇將資金放入余額寶,40%的居民把資金用來購買保險,愿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以及股票、基金的居民分別占總受訪人數的23.33%、23.5%、18.33%,極少數投資者愿意購買債券、期貨、期權以及其他的投資產品。
調查者中有64.83%的居民了解微信“理財通”,其次是余額寶理財,占總受訪人數的61.33%,同時約有43%的居民知道銀行推出的“類”余額寶理財產品。
由上述數據可知,相比互聯網理財產品,居民更愿意選擇傳統理財產品,如在被調查者中,就有約66%的居民選擇銀行儲蓄。相對于股票等高風險理財方式,銀行儲蓄收益更加穩定且安全,這是由于銀行的資金鏈優勢,并且由于大多數銀行直屬國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居民逐漸熟知余額寶以及微信理財通等新型理財方式,這類理財方式的出現,使得居民理財更加便捷,收益也較為穩定。對于債券、期貨、期權以及銀行發行的類余額寶理財產品,大多數居民了解程度不高,把資金投放在其中的居民也相對較少。由此可見,人們更愿意接受傳統方式的、風險較低的、較熟悉的理財產品。
?。ǘ┚用駥ヂ摼W理財產品的態度與看法
關于居民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擔憂,有42.5%的人擔心網上賬戶被盜,46.33%的人擔心受到不法分子欺詐,50.67%的人擔心線上理財產品虧損,另有31%的人擔心操作電腦或手機失誤,導致金錢無法追回。
被調查者中,44.67%的居民認為互聯網技術不夠成熟是當前互聯網理財產品存在風險的原因,63.67%的居民認為是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而59.67%的居民則是認為相關制度還不夠成熟。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居民當前為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主要因素為對互聯網理財了解較少,盡管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可是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往往為工作、家庭而忙碌,導致對新事物的興趣以及愿意去了解學習的意愿降低。同時,互聯網理財產品宣傳力度不大也是居民不了解的原因之一?;ヂ摼W自身的虛擬性、詐騙案件的頻發、互聯網技術的稚嫩使得居民對當前的互聯網缺乏信心,居民的目的其實是穩定且較高的收益,調查者中大部分無法接受線上理財產品的虧損,這也是他們最擔心的風險,想要獲得較高的收益但卻不愿意承擔相對較高的風險是當前居民的理財觀念。 調查者中僅有52.5%的人購買過互聯網理財產品,比較能夠說明互聯網理財產品普及程度較為一般,這其中有部分人不愿意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因為他們缺乏對投入互聯網的資金的安全感、缺乏對互聯網理財產品公司的信任,這其中也有居民想要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可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也不會操作相關的APP而無法購買,這部分群體主要為年齡較大和文化程度較低的一些居民。
?。ㄈ┚用駥碡敭a品的期望與建議
對于未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展望,67.17%的居民期待互聯網理財產品可以提升安全性,39%的居民期望增加服務項目,另有47.67%的人希望可以增加產品透明度。
提升安全性、增強一定的透明度是調查者對未來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最大期望,其中希望提升安全性的人達到了67.17%。同時,問卷最后一題對現代互聯網理財有何建議和看法得到最多的回答也是提高安全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互聯網理財產品缺乏居民的信任。想要獲得居民的信任,首先,互聯網理財公司應完善自己的內部公司規章,加大廣告宣傳力度,還可以推出相關的理財產品操作培訓視頻。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居民進行互聯網理財提供制度保障,互聯網理財公司應配合有關部門,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互聯網理財市場。
三、結論及建議
?。ㄒ唬┙Y論
1.互聯網理財產品宣傳力度較弱,居民參與度不高。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僅有48.5%的調查者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契機為網絡宣傳,比例尚未達到調查者中的一半,互聯網傳播力度并未完全開發出來。在現階段,居民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契機主要為網絡宣傳和朋友、家人介紹,廣告宣傳尚存上升空間,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問卷調查顯示,僅有52.5%的調查者購買過互聯網理財產品,說明居民參與度較低。
2.互聯網理財平臺優勢顯著,但公開透明度和監管力度不足。通過問卷調查,互聯網理財平臺在收益率、便捷操作方面具有絕對優勢,這些優勢也促進互聯網理財平臺得以健康發展。調查數據顯示,47.67%的調查者期望可以增加產品透明度,說明互聯網理財產品在公開透明度上有待提升,透明度的加強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增加投資者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信任。
3.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風險性較高?;ヂ摼W理財平臺是仍在發展中的平臺,目前仍不完善。網上賬戶被盜、受到不法分子欺詐、線上理財產品虧損、操作失誤導致互聯網理財產品虧損都是當前投資者所擔心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應的監管力度應該加強。在問卷“您認為互聯網理財產品存在風險的原因有哪些”一題中,59.67%的調查者選擇了相關制度還不夠完善,詐騙案件的頻發讓居民認為互聯網金融存在較大的風險,若想減少居民的此類顧慮,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降低風險。
?。ǘ┙ㄗh
1.針對投資者。投資者首先應確保理性理財,即應在對互聯網理財和理財產品有一定的了解情況下,理性購買理財產品并選擇大型正規理財平臺;其次分散投資,避免所有資金購買同一種理財產品,也避免所有資金用來購買風險高的理財產品,正視利弊,選擇適合投資者自身的投資組合。
2.針對銀行及互聯網金融企業。銀行可以適當地與網商平臺進行合作。擴展銀行的商業模式,注重使用的便利性;同時,銀行及互聯網金融企業可創新發展理財產品并同時提升理財產品的質量與內容,適當提高理財產品的利率、增加產品靈活性、增多產品種類等,以迎合用戶的需求。
3.針對政府。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大對互聯網網絡環境和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投資者提供制度保障,營造一個安全、高效率的互聯網金融市場。
參考文獻:
[1] 王志剛,周佳麗,黃舒.城鄉居民理財知識、風險承擔和產品選擇的差異探析——基于福州市的問卷調查[J].農村金融研究,2015,(4):41-45.
[2] 姚永明.農村居民投資理財的風險控制研究[J].農村經濟,2010,(10):80-82.
[3] 黃瑩,熊學萍.后金融危機時代武漢市城鎮居民投資理財行為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0,(8):105-108.
[4] 肖雪,熊學萍.城鄉居民投資理財行為比較研究——基于湖北省天門市488個調查數據[J].農村金融研究,2015,(10):36-41.
[5] 王威,姜慧.中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與投資理財分析[J].中國經貿,2016,(4):141.
[6] 鄒洋.城鄉投資和居民消費的收入效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1):1-8.
[7] 李君平.私人財富管理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4,(8):73-80.
Research on Personal Internet Finance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Ag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JIANG Xi-yu
?。–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are gradually active in the public view,and have a huge impact on investors’ financial behavior and traditional banking industry with its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Internet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residents in Wuhu City,Xiaoxian County of Suzhou City and Dongzhi County of Chizhou City,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Internet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ducts,their attitudes and opinions,and their expec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nternet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du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ublicity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is weak and th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the Internet financial platform has significant advantages,but the transparency and supervision are insufficien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risk is high,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investors,banks,Internet financial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financial technology;internet finance;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rmediasuite.com/2/view-15389749.htm